盛松成:各国央行盯住2%的通胀目标是刻舟求剑( 二 )

在新凯恩斯主义理论指导下,实践中全球大多数央行都会将物价稳定作为目标之一。一些央行选择盯住产出缺口(失业率)与通胀率,例如美联储依据泰勒规则,以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为目标来制定货币政策。一些央行选择通胀单一目标制,由央行公开宣布一个中期的目标通胀率或通胀区间作为货币政策首要目标,例如新西兰、加拿大、英国央行等。美联储、欧央行、日央行虽没有明确采用通胀单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框架,但本轮金融危机后也纷纷设定了2%的通胀目标。

无论是采用通胀单一目标制还是设定通胀目标的国家,都会选择盯住某个通胀率点目标或区间目标。从经验数据来看,目前主要发达国家的通胀目标值围绕在2%附近波动。设定一个正值通胀目标主要是为应对零利率下限约束。至于为何这个正值是2%而不是其他数字,则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的一些经验观察。泰勒在1993年首次提出泰勒规则时,2%的通胀目标值是作者基于当时历史数据以及通胀率测量误差的考虑。这一点在理论上没有一致意见,目前多数发达国家央行将通胀率目标设定在2%附近只是一个实践问题。

从20世纪90年代起,主要发达国家央行在“教科书式”严谨缜密的新凯恩斯主义理论框架内制定货币政策,其中一项任务是设定通胀目标并致力于实现。自80年代中期起,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步入了温和通胀的“大缓和”时代,直至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央行设定通货膨胀目标相当于给公众提供了一个名义锚,这期间稳定的通胀率与央行2%的通胀目标互相引领、互相强化、互相印证,货币政策在设定通胀目标、实现通胀目标的闭环内良好运作。然而,盯住通胀率的货币政策没有预见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危机爆发后的十年内通胀率也没有回到2%水平,那么二十几年前制定的2%通胀目标是否时过境迁了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