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松成:各国央行盯住2%的通胀目标是刻舟求剑(11)

对货币政策目标调整的启示全球化、科技进步、人口结构等因素的变化正在对一般消费品价格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不仅是眼前几年而是未来几十年。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流行的通胀目标制既没有阻止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也没有为应对将来通胀形势变化做好准备。三十年前央行制定了2%通胀目标,随着全球通胀形成机制及表现形式发生深层次变化,央行依然守着2%通胀目标有刻舟求剑之嫌。

尽管央行提供基础货币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再通过信用派生来创造存款,但货币总量并不完全用于实体经济产出,还会流向现存资产,引起社会存量资产市值的变动。当货币流入实体经济,用于一般性商品的生产与交易时,会服务于产出且计入国内生产总值(GDP);当货币流向各类现存资产,例如土地、二手房、股票二级市场等,这些活动并不直接参与产出,不计入GDP。有研究发现如果杠杆率(M2/名义GDP)上升没有体现为实体经济投资率的上升,则过量的杠杆率反而不利于经济增长,会引起实际经济增速下降。央行作为信用货币的初始创造者,需要维持币值稳定以保障货币持有人的购买力。尽管一般性商品价格直接影响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在持币者狭义购买力的升降,但资产价格对衡量购买力同样重要。金融稳定对宏观稳定的作用越来越不能忽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