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松成:各国央行盯住2%的通胀目标是刻舟求剑( 十 )

第三,货币政策是否要考虑金融稳定

大萧条之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成为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指引。凯恩斯在其研究框架中仅将金融市场局限在银行体系,不考虑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内生联系。之后的主流宏观经济学范式大多数假设金融体系顺利运行,不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实质性影响。上世纪80年代末,发达国家央行货币政策从相机抉择向单一规则转型,央行货币政策目标逐渐向就业和通胀两个目标收敛,无须考虑其他目标。货币政策逐渐与金融稳定相分离,央行承担货币政策职责,专注于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等宏观经济目标;金融稳定职责另由其他金融监管部门承担。

2008年金融危机令我们无法回避资产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的干扰。早在危机前,已有关于货币政策是否关注资产泡沫的讨论,有“事后清理”和“逆风干预”两大主流观点。“事后清理”一方认为货币政策目标是实现物价稳定,不需要对资产泡沫做出反应,以货币政策来应对资产泡沫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副作用;“逆风干预”一方反对央行对资产泡沫的善意忽视,主张货币政策应该收紧以防资产泡沫扩大,否则泡沫破灭会对实体经济造成巨大损害,事后救助容易加大金融机构道德风险。金融危机使人们深刻意识到现有货币政策框架存在缺陷,有待修正。危机后涌现出大量文献,试图将金融市场摩擦引入新凯恩斯主义宏观模型,将金融因素与金融扭曲引入利率传导机制,进而对最优货币政策进行调整。然而,研究结论对假设高度敏感,结论大相径庭,如何将金融稳定纳入最优货币政策框架尚无定论。尽管过去几十年间,菲利普斯曲线仅有一半时候成立,但人们总是期待危机后一度“休眠”的菲利普斯曲线能够再次生效,继续作为央行货币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虽然金融危机使人们意识到现有货币政策框架有缺陷,但尚没有形成明确的新理论框架。于是,央行继续在旧的货币政策框架内思考与决策,并诉诸宏观审慎管理和金融监管来解决金融稳定问题,在忐忑中警惕下一场危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