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科折戟“万村计划”看地产创新为什么难( 四 )

而且,很多运营商甚至都已经开始考虑切割这个“创新”业务了。

最近易居沃顿案例研究与教育基地分析了两个满租的长租公寓被公司切割的案例,一个是位于北京大钟寺地铁站附近的“朗诗寓”,有90多个40平米左右的房间,单价在4290元-5290元/月,在满租的情况下,朗诗绿色集团于5月14日宣布剥离长租公寓业务。另一个案例是远洋集团的长租公寓品牌“邦舍”也是在北京店面近乎满员的情况下,在7月宣布剥离该业务。

原因与郁亮所述类似,盈利难!

据介绍,从2016年开始布局长租公寓的朗诗,到2018年底的存量房间数已经超过4万间,在营门店数50余家,根据规划,朗诗寓曾计划在2019年底达到10万间的规模。但有两个问题,一是目前在营房量仅1.3万间,占存量房的32.5%;二是连年亏损,数据显示,2017年,公司长租公寓业务扣除税及非经常性项目之前合计亏损4430.9万元,2018年亏损扩大至1.94亿元。

创新业务难做,可见一斑。

租房市场是刚需的一环,但并不一定适应房企。从表面上看,是房企缺乏精细运营的能力。众所周知,今天中国绝大多数房企看似体量规模吓人,但本质上,是房价不断上涨,市场的空前繁荣以及丰厚的土地红利造就了今天房地产企业的辉煌,而不是企业本身的能力。而长租公寓是个精细活儿,不仅要有钱,还要有耐心,在这个前提下,更要有够硬的专业。钱和耐心、专业缺一不可,没有钱,亏不起前期的市场培育期;而没有耐心,干脆都不愿意培育市场;当然,如果没有专业,越有钱有耐心,亏得就越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