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工业化的春天还有多远( 三 )

源自欧洲 兴于美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欧洲的基础设施重建和经济发展 , 为桥梁结构的技术发展提供了机遇 。 大规模的桥梁建设 , 催生了桥梁设计和建设新理念的产生 , 开创出许多经济高效的自动化桥梁工法 , 如移动模架法、节段预制拼装法等 。

20世纪50年代 , 伴随预应力技术的成熟和发展 , 标准化设计的预应力混凝土梁桥得到了推广和应用 。 1950~1965年间 , 欧洲各国使用预制节段拼装技术 , 修建了300多座此类桥梁 。

在20世纪60、70年代欧美的基建大潮中 , 包括架桥机悬拼、预制顶推等新颖的施工工艺 , 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 钢-混组合梁桥技术也渐渐成熟 。 进入80年代 , 体外预应力技术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 在这个时期 , 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工业化技术不仅应用到了简支梁桥 , 同时也在连续梁、连续刚构、拱桥与斜拉桥中得到广泛应用 。 在这波建设浪潮中 , 包括FIB、PCI、AASHTO等相关机构 , 对上部结构的预制和拼装技术做了大量的研究 , 并形成了相关的技术手册 。 美国节段法桥梁协会(American SegmentalBridge Institute—ASBI)于1989年成立 。 ASBI的成立在业主、设计咨询、承包商与专项产品分包商之间建立了技术交流的桥梁 , 并协助美国各州公路和运输工作者协会(AASHTO)编制了全球第一部节段预制块桥梁设计规范 , 从而使这项工业化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