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工业化的春天还有多远( 四 )

20世纪80年代后期 , 桥梁工业化技术传播至亚太地区 , 并在泰国曼谷、澳大利亚 , 新西兰、日本 , 中国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桥梁建设中广为使用 。

半个世纪的摸索前行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强告诉记者 , 预制节段拼装技术进入我国的时间较晚 。 1965年修建的盐河桥 , 是我国第一座采用预制拼装法施工的预应力混凝土刚构桥 。

尽管我国预制拼装技术起步较晚 , 但一直都在积极地研究与尝试 。 20世纪90年代 , 北京积水潭桥试验工程的5座桥梁中 , 墩柱与承台率先采用承插式连接方式 , 实现了下部结构装配式施工的试验性应用 。 1998年 , 在科技部攻关项目“山区公路高架桥新结构施工方法”的研究报告中 , 同济大学在国内首次提出了一种适合山区高架桥的全预制拼装桥梁结构方案及架桥设备 , 其中上部结构采用节段预制拼装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 , 下部结构为预应力钢绞线和预应力螺纹钢筋混合的节段预制拼装预应力墩柱方案 。

进入21世纪后 , 伴随着东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苏通大桥、港珠澳大桥等工程的建设 , 我国从跨海、跨江桥梁入手 , 桥梁全预制拼装技术有了较大发展 。 由于海上运输和架设条件的优势 , 同时为克服海上现浇混凝土施工和养护的困难 , 我国发展并优化了上部整孔预制吊装、节段预制拼装 , 下部大节段预制拼装等预制装配化技术 , 相关设计和建造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