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工业化的春天还有多远( 五 )

陆域桥梁下部结构的预制装配化技术的飞跃 , 始于2014年上海S6公路的建设 。 其采用了国外方兴未艾的波纹管灌浆套筒连接技术 , 并联合同济大学开展了大量基础性研究 。 随后 , 相关技术在全国铺天盖地展开 , 同时开展了大量的技术创新 。 例如2017年开工的宁波舟山港主通道 , 陆域采用了创新性的一体化架设工艺 , 统一了上下部的施工工法 , 成为了一种真正的绿色快速施工工法 。 “目前 , 伴随国内公路、铁路和市政领域基础建设的开展 , 上下部的预制装配化技术有着极为广阔的前景 。 ” 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史方华介绍说 。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张强

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史方华

传统施工方式的革命

传统的现场立模、现场钢筋绑扎、现场混凝土浇筑的桥梁建造工艺 , 已经沿用了上百年 , 是一种人员密集型、资源粗放型、效率低下的施工方式 。 桥梁的现场施工需要占用大量的临时场地 , 进行钢筋的加工、模板的存放、混凝土的运输或拌和等;混凝土的浇筑不可避免地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 由于现场作业条件限制 , 大量工序需要“看天施工” , 且施工工人流动性大 , 整体素质不高 。 现场各工序基本属于纯人力手工制造 , 施工效率低下 , 标准化程度低 , 施工质量难以保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