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看懂食生文化在中国的衰落:寄生虫是“大忌”( 三 )

在秦汉时期,最主要的烹饪方法有四种:一是羹(肉汤);二是烤;三是炸;四是脍。脍就是将生肉切成细丝,然后蘸酱吃。早在先秦时期,鱼脍就是当时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菜肴。《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就说,“子胥归吴,吴王闻三师将至,治鱼为鲙。”这说明,吴王阖闾为了迎接攻楚凯旋归来的军队,就是用鱼脍作为犒赏。

而国人食脍的盛况,延续到唐朝达到鼎盛。不仅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名人喜食生鱼片的记载,唐诗中也有不少食生鱼片的记录,如白居易的“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贺朝的“玉盘初鲙鲤,金鼎正烹羊”、张籍的“共忻得鲂鲤,烹鲙于我前”,这些都表明,在唐朝时吃生鱼片是上流社会的普遍情形,备受人们喜爱。

“脍”这种烹饪方法对食材加工的要求其实很高,对厨师的刀和刀功要求也非常之高。切鲙的过程也演化成一种表演:“脍飞金盘白雪高”、“无声细下飞碎雪”,从中可以想象厨师以高超的刀工切鲙,而雪白的鱼片如同雪花一般飘落在盘中的景象。

但生鱼片,从明清以后开始逐渐淡出中国人的主流食谱,一方面跟技艺传承太难有关,另一方面,可能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卫生方面的考虑。古代没有现在冷链运输的条件,东西很容易变质。此外,还有比较要命的就是寄生虫的问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