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看懂食生文化在中国的衰落:寄生虫是“大忌”( 五 )

古代国人所食用的鱼脍,大抵来自内河之中的淡水鱼,一般选肉较厚、刺较少的鱼做原料。

譬如汉魏南北朝时重视鲤鱼、鲈鱼,唐代青睐鲫鱼、鲂鱼(这是因为李唐皇室讳“鲤(李)”字)。从文献记载看来,即使是深处内陆的关中地区,买鱼作脍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官僚士大夫中颇有些人不仅喜食鱼脍,而且还会亲手制做。

但品尝淡水鱼生对于古代中国人而言,却实在是一种危险的口福,虽不至于如食用河豚一般有立时毙命之虞,却也不见得总能太平无事。其典型案例,是三国时期的陈登,虽经华佗医治,最后还是因贪食鱼生一命呜呼。

宋代以后,随着食用生鱼引发的病患越来越多,人们对于脍的看法开始转变。辽金时期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女真人也有吃生鱼的习惯,但到清代之后,中国大部分地方的鱼脍不再采用生吃之法。改成熟食之后,经过高温的蒸煮,鱼身上所携带的寄生虫便无处藏身,从而解决了生食鱼脍带来的“安全隐患”,但在少数地方仍然顽强延续了下来,最明显的就是岭南地区。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很多淡水鱼中有一种非常顽固的寄生虫——肝吸虫,多达30多种淡水鱼可成为肝吸虫幼虫的中间宿主。生食或食用未充分加热的含有肝吸虫的鱼后,其成虫寄生于人的肝脏、胆管内则会导致肝吸虫病。这种虫子可以在人体内生存长达二三十年,而且,被感染后不易察觉。科学研究表明,肝吸虫的发病率与淡水鱼“鱼生”的流行度呈正相关,令人不寒而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