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商业化之路:除了昂贵的燃料电池车 还能干什么?( 三 )

一直以来,燃料电池大规模商业化之路受到两大致命缺陷的掣肘。

一方面,无论是天然气重整制氢还是水电解制氢,效率都仅在70%区间内。以乘用车为例,电动汽车行驶100公里需耗费15-25kWh的电能,燃料电池汽车则需要约1公斤氢气,制取这些氢气需要40kWh的电力。在批评者看来,此举与通过“造桥-拆桥-再造桥”来拉动GDP一样毫无意义。

另一方面,燃料电池需要昂贵的催化剂铂,加上高企的上游制氢成本,及比充电桩更加稀少的加氢站,使燃料电池汽车的生产和运营成本居高不下。

2014年,丰田推出全球唯一一款量产燃料电池汽车Mirai(未来),其在美国已取得累计3700辆的不俗销量。但其中八成销量集中于不惜成本建设了30余座加氢站的加利福尼亚州。

Mirai的成功经验能否推广至目前仅有25座在运加氢站的中国?或是在运加氢站低于20座的法国、英国、韩国?这很难不令人产生疑问。

燃料电池技术还面临着最大的对手——成本持续降低的动力电池技术。

“在全社会脱碳问题上,我们需要全局观,但政府更愿意相信电池技术。”丰田燃料电池项目负责人广濑胜彦教授(Katsuhiko Hirose)在G20部长会议上也承认,电动汽车在产业化道路上得到了政府机构更多的垂青。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