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战事”升级,天猫“落地”破局( 四 )

一个不得不面对事实是,当“快闪店”越发成为了常规手段,面对“见过了世面”的消费者,品牌想要制造惊喜的难度也是指数级激增,一次快闪结束,社交媒体上的热度一瞬而过,品牌只得在即时的热闹后马不停蹄得着手下一次新快闪营销,在没有足够多数据的支持下,无异于盲投,短期、散落的线下动作,交付给了消费者一个又一个“体验孤岛“。

更糟糕的一点是,大多数品牌的线下营销活动,受制于商场自然客流的 “成色”,品牌受群与商场客流的契合度越高,效果就越好,但很多时候, 没有了数据的支持,所谓契合指数就成了玄学,品牌活动办成了商场活动,约等于看天吃饭。

此前,有电商平台尝试过的思路是:以自身平台的基因,联合IP和商家两个B端,将更多商品卖给C端。

这一模式被称为“IP聚合营销”,不管是线下还是线上,其核心驱动力都是粉丝对于IP的爱,被转化到品牌的C端销量。

但依旧很难说,这种增量对于参与的品牌而言是长期可持续的。

天猫如何破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