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印良品的「中国式」崛起与溃败( 十 )

阵痛

这种阵痛是持续而惨烈的 。

先是香港「毒饼干」、后有致癌天然水 , 食品和服装问题频发 , 让消费者「高价对应高质」的心理防线击垮 。 没有了高质 , 价格撑不起来 , 只能降价了 。

连续降价十一次 , 都没能让消费者回心转意 。 单品最大幅的价格下调甚至达到40% , 这严重削弱了无印良品作为「潮流的」、「独特」的生活方式的象征 , 也失去了同一圈层内社交时作为话题切口的可能性 。

这对一个社交型品牌来说很可怕 。

像美的、格力这种产品型品牌 , 属于功能型产品品牌 , 品牌信息主打质量牌 。 消费者通常会讨论空调的制冷效果、能耗比 , 但很少会通过个体所用的空调品牌 , 去判断其「社会阶层」和「审美品位」 。

但无印良品不一样 。 和星巴克、喜茶类似 , 无印良品属于社交型品牌 。 这类品牌的品牌溢价是通过社交行为给予支撑的 。

这种支撑体现在 , 一方面 , 同为无印良品的爱好者 , 会拥有较为相似的消费观和价值观 , 他们集聚在一起 , 集体想法会强化个体对品牌的忠诚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