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印良品的「中国式」崛起与溃败( 八 )

时间在这里埋下一个伏笔 , 花团锦簇背后必有满目疮痍 。

当消费者越发理性 , 甚至不在意别人的目光 , 不需要别人来定义自己时 , 符号的作用就消解了 。

这种消解首先从中产阶级和文艺青年开始 。 他们不愿意光顾无印良品 , 因为一夜之间所有人都知道了这个品牌 。

这背后是有原因的:抄袭大牌屡见不鲜 , 大量仿造设计中 , 到处外露的字母和帆布纹让大众对「明显标识」的品牌产生反感 , 连LV和Gucci都守不住自己的老顾客了 。

「明显标识」虽然在品牌形象宣传中有重要作用 , 但也会让人觉得「聒噪」 。 欧美传承百年的匠人有着自己的坚持:奢侈品 , 高端的产品是骄矜的 , 这种把LOGO印在产品外表的做法 , 太过「简单粗暴」 。

无印良品虽然没有品牌LOGO , 但木色纹理和白色外壳 , 辨识度还是太过明显了 。

过多的品牌曝光导致追捧者迅速增加 , 高端受众就丧失了对品牌的兴趣 。 他们偏好「安静的品牌」 , 享受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优越感 , 「别人不知道我在用什么品牌 , 但看着就是厉害」 。 过于显眼的品牌标识 , 是暴发户炫耀的丑陋模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