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产业互联网,右手消费互联网:拆解饿了么的超级会员体系( 二 )

详细内容可以参考本文:

左手产业互联网,右手消费互联网:拆解饿了么的超级会员体系

▲会员体系的5个底层逻辑,点击图片阅读

饿了么用户端:SoLoMo时代的超级会员体系从2008年创立开始,饿了么偏向于传统的会员体系,通过红包等模式,累积了种子会员和最早的一批铁杆用户。在2017年5月,饿了么将会员体系升级为超级会员体系,进入付费订阅制时代——连续包月6元、连续包季28元、连续包年108元——进一步提升了用户的粘性和复购。

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超级会员中女性占比54.3%;年轻人是消费主力,24岁以下占比接近六成;月收入10000元以上的用户达到21.6%,接近普通用户的1倍。

左手产业互联网,右手消费互联网:拆解饿了么的超级会员体系

当有了这些超级会员后,这些超级会员们之间通过微信社群中的相互分享等,实现了对外自传播与裂变。同时,由于接近6成的订单最终指向工作地点——这本质上是一种实体的“社区”——附近,这本身也是在公司这种内部场景中实现了极高使用率和出现率,对于粘性和复购的提升也是显而易见的。本质上看,饿了么在外卖市场打造超级会员体系,也正基于中国外卖市场本身的进化与演变:中国外卖市场从增量时代进入了存量时代,这时候,最重要的不仅仅是吸纳新用户,而是如何运营既有用户,提升他们的客单价,实现复购和裂变。值得一提的是,超级会员作为一个风口热词,有一个弊端,就是很多超级会员体系都是企业和超级会员之间、超级会员自身之间的互动,这类的平台通常是封闭的,仅从消费者本身去进行激励很快就会陷入边际收益递减的问题。而当外卖市场逐渐走到成熟阶段时 (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场交易用户数超过5亿人,全市场交易量超过5000亿元) ,传统激励手段能产生的效用已经出现了明显衰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