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画中 活在边缘( 六 )

“‘水流柴’是指在江上漂流的柴没人要了,听起来挺沉重。”读书时语文不及格的他一夜没睡着,头一回有了写诗的冲动。

“……秋晚/狂风卷走彩霞/你屹立在轻舟/我颤抖地挽着你的臂弯/你用胸膛将我淹没/肌肤悄悄地枯萎/奔向河流的尘土啊/披着暮色的盛装/在墨黑的水面上/灰飞烟灭”

其实,刘声也是“水流柴”中的一个“捞佬”(广东人称外省人叫“捞佬”——采访人员注),他从来不曾位于人群中央。

他出生在广东农村,在村里读了3年小学后,跟着父母进城。只有放假回到农村时,他才觉得放松下来,用他的话讲,“人一直比较自卑”。

乡下人找活路,读书几乎是唯一的选择。文化课不过关的刘声,找到了绘画这条出路。后来,他的画经常拿奖,考美院时,还得了满分。

那个年代,干艺术看不清未来,他跟着大部队跑去广告公司就职。上世纪90年代的广州被下海的氛围席卷,刘声也被搅动了,他一心想当大老板,“赚大钱”。

他做设计、搞装修、开材料批发店、办家具厂,从广东跑到了北京、上海、浙江,一晃20年过去,“基本上全程失败”;他报名一期工商管理的课程,结果发现自己没天赋,妻子也说,他是“烂泥糊不上墙的那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