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工程值得后世铭记( 三 )

李金城说,青藏铁路面临着“多年冻土”“生态脆弱”和“高寒缺氧”三大世界级难题。青藏铁路经过的550公里多年连续冻土区多数为高温极不稳定冻土。为此他不得不“脑洞大开”,广泛采用以片石路基、热棒和碎石护坡等主动降温为主,铺设保温材料等被动防护为辅的综合工程措施。青藏铁路还是中国所有工程项目中第一个考虑野生动物通道的。植被、动物、水源、湿地等特殊景观,都属于青藏铁路的保护范围。李金城说,青藏铁路的环境保护措施是当时国内所有的铁路建设中做得最好的,其环保投资占总投资的7%,创造了中国大型工程的新纪录,其中仅在错那湖沿岸建起的长达8公里、总面积200多万平方米的防沙带即超过1亿元投资。

零下45℃坚持工作

李金城说,在高原上工作的第一个困难就是严重的高原反应。青藏铁路格拉段的平均海拔近4500米,其含氧量仅为地面的50%。高原的低气压还使人体产生了特殊的生理现象。高原反应带来的恶心、呕吐,使吃饭成了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当时每支队伍的领导和共产党员带头吃饭,常常是吃了就吐,吐完咬牙接着再吃。

酷寒也考验着人的忍耐极限。在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冬天最低气温可到零下45℃。即使是夏天,夜晚最低气温也在零下10℃左右。李金城和队员们多数时间都住在工地的简易帐篷里,晚上即使戴着皮帽、罩着睡袋睡觉,半夜也要被冻醒好几次。每天醒来时,队员们的眉毛上总是挂着冰霜。严寒使得晚上露天作业的钻探队员们手部和脸部的皮肤极度脆弱,有时一碰就破。有一名职工在抓钻杆时忘了戴手套,结果一瞬间手掌上的皮肤就被冻在了钻杆上,情急之下一撕就掉了一大块。钻探工的钻杆一到冬天就特别危险,无缝钢管中有时存留有水,很容易被冻裂,冰会像子弹一样射出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