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完WeWork招股书,我们发现世界还是1950年的人说了算(14)
从这个角度来看,WeWork更像一个互联网公司的价值评估方式,即主要看用户规模。从数据披露的层面来看,WeWork预期的增长也主要放在用户规模的增长。
我们不能用传统地产的逻辑去评估WeWork的价值。传统商办地产作为一个很短的交易链条,它的定价逻辑和产业链条其实都是面积到面积,中间所有的服务商和服务链条都是断裂的。针对WeWork “Space as a service”的理念,转化service的一个关键点就在于转化传统商办的定价逻辑,这个事情要通过规模效应才能达成。
方糖小镇联合创始人杨学涛:
WeWork急于上市的原因是它没有再从软银拿到预想中那么多钱,在一级市场中似乎已无其他更好机会。如果它想要继续扩充规模, IPO是一条必经之路,这同时也说明“规模”而不是“盈利”才是WeWork目前的业务重心。
就整体而言,这份招股书的内容并不令人意外。有一个数字值得关注,那就是目前500人以上规模的入驻企业在WeWork的比例已经达到38%,说明客户结构正在改善。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数字是2018年增加的新会员中有35%来自2017年的老会员。这35%的数字应该指的是老会员的扩租,由此可以看出有相当多的会员对WeWork的服务满意度还是不错的,客户的稳定程度有所增加。第三个值得注意的数字是WeWork的会员协议平均承诺期从2017年12月1日的约8个月增加到了2019年6月1日的超过15个月,也就是客户的合同周期拉长了一倍。这可能是规模较大的会员企业做出了贡献,因为大企业比较稳定,一般会签长约,但也可能是小企业的合同周期也延长了,总体上体现了运营情况的优化。
推荐阅读
- WeWork招募房地产老将担任新CEO,本月18日上任
- WeWork招募房地产老将担任新CEO 本月18日上任
- 超级独角兽WeWork为什么会出问题?(下)
- 一周内3家软银系创业公司被曝高管离职,WeWork后遗症终于显现
- WeWork调整业务规模 裁员约2400人
- 撤回上市申请后,WeWork的下一步?
- WeWork考虑关闭中国的办公空间
- 软银80亿美元拯救WeWork,共享办公与软银“神话”同时破灭
- 软银接手后的WeWork:计划裁员4000人 占全球员工30%
- 孙正义17亿美金“赶走”wework创始人:烧钱抢市场的逻辑行不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