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新式降息”将成为下阶段核心政策工具( 三 )

针对这一症结,本次改革双管齐下。政策调控层面,LPR与僵硬的贷款基准利率脱钩,与更为灵活的MLF挂钩,有利于打破贷款利率隐性下限、修复LPR对信贷利率的实际调控能力。由此,政策利率信号直接抵达信贷终端,避免了中间环节对中小企业的歧视效应。市场定价层面,新加入的8家报价行包含了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民营银行,其业务更加偏重于服务中小企业,因此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能够更有效地反映于LPR之中。

从时效上看,提速应对降低实际利率的迫切需求。今年年中以来,一方面, M2增速、社融增速等金融数据再度振荡,工业企业盈利压力延续,外部和内部融资的双弱导致制造业投资增速持续低迷。另一方面,通胀压力和宏观杠杆水平居高不下,导致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空间颇受掣肘。由此,以改革方法降低实际利率的迫切性大幅上升,亟需尽快落地。

顺应这一需求,宏观层面,本次改革疾缓有序。其一,贷款端改革先行,而存款端改革缓行,以避免存贷款息差过快收窄引发金融风险。其二,果断替换贷款利率的基准锚,但是并不急于彻底重塑利率传导链,既保证改革的成熟部分先试先行,加速引导实际利率下行,亦有利于完善债券收益率曲线、扩大金融开放等疏通传导链的长期改革能够有条不紊的推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