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故事的历史学家:史景迁的写作、史观与道德立场( 三 )

对于郑培凯来说,史景迁亦是一位良师诤友。在刚见到史景迁时,导师对他说的一番话彻底颠覆了他在台湾学习时习以为常的师生关系:“我知道的东西很少,主要还是靠你自己,你的中文底子比我好,这个我不能帮你。但我的英文是很好的,我可以帮助你理清思路,这个没问题。”郑培凯笑着说,这是他第一次听到一位老师说自己知道的东西少,“他其实是有意的,他觉得每个人都要自己寻求一条思想或学术的道路。”在史景迁的帮助下,郑培凯得到了难得的机会,于1976年和1978年前往中国大陆进行明清史研究,成为美国学界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在中国大陆获得明清史资料的学者。

史景迁与房兆楹的结缘,是其导师芮玛丽的功劳。史景迁曾向郑培凯透露过其中的渊源:芮玛丽在转向中国思想史研究前曾做过欧洲思想史研究,她认为自己虽然曾在中国大陆待过很长一段时间,但对中国的了解仍然有不足之处,因此建议史景迁跟房兆楹、杜联喆学习。在房兆楹的介绍下,史景迁成为最早进入台北故宫接触档案资料的西方学者,他利用这些档案写就了《曹寅与康熙》,也培养起了对康熙这个历史人物的浓厚兴趣。终其一生,史景迁都非常尊重曾在他学术生涯早期给予过巨大帮助的房兆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