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缠千年的“融资难”与“融资贵”:历尽艰辛的普惠金融探索史( 七 )

漫长的金融禁锢,追求“惠”的极致,导致了匮乏的均等和贫困的普及。非黑即白,二元对立的僵化思维及行为,导致金融极度抑制,储蓄转化为投资的通道彻底堵塞。欧洲迈入了数百年的黑暗期,加之战争导致欧洲商路隔绝,以及黑死疾病叠加因素,欧洲经济凋零,发展迟滞,沦为自给自足的封建农庄经济,遏制了社会及经济的发展。

传统的宗教政治结构终究受到货币经济的力量挑战,宗教神学在现实面前开始妥协了。第一个破壁者是13世纪意大利的神学家圣托马斯·阿奎那,他从贸易市场切入对高利贷加以分析,认为出现坏账贷款人应得到利息补偿。此后是佛罗伦斯的大主教圣安东尼,他为佛罗伦萨成为欧洲银行业中心而辩解。一个世纪后萨拉曼卡的教士们也大胆地向禁止有息贷款的禁令提出挑战。一些学者也将银行家与高利贷者区分开来,认为银行发展经济而收取利息是本分,给贷款人以道德抚慰和学术支持。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是以1517年马丁·路德(1483~1546年)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抨击罗马教皇出售赎罪券而发端的,很快遍及欧洲各国。在代表时代方向的新兴经济力量面前,束缚有息信贷的宗教神学禁锢被冲破了。真正为高利贷正名的是新教领袖加尔文(1509~1564年),他重新诠释《圣经》,声称圣经并不禁止高利贷,应宽容地对待利息和高利贷。在高利贷问题上,他认为要区分可容忍的和不可容忍的。加尔文的经济思想更充分地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新教徒的主体是新兴的城市工商业者、银行家等新兴资产阶层群体,有息信贷合乎其利益。从而借贷被视为创业精神的标志,施舍被贬低为寄生虫式生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