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缠千年的“融资难”与“融资贵”:历尽艰辛的普惠金融探索史( 二 )

联合国于2005年提出了普惠金融(inclusivefinance)理念。强调每个人都应拥有并实际获得金融服务的权利,有机会参与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金融机构要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更要成为重点服务对象。这为金融业发展提出了普惠金融的新目标和新要求。其实回溯世界金融发展史,总体是朝着解决金融之普(融资难)和解决金融之惠(融资贵)方向发展,但也经历了创新、禁锢、突破、发展的跌宕起伏。

借贷诞生,为何被赋予原罪

金融基本功能是借贷,先有借贷,后有银行。从公元前5000年开始的新时期时代,人类实现从游牧到定居的转变,人类通过农业和畜牧业来生产食物,城市及专业分工出现,生产水平和私有制发展。近代在巴比伦和亚述出土了楔形文字的泥板,记载了公元前3200年至公元前1600年间的借贷活动,通常是粮食、畜力和金钱借贷。泥板合同有借贷金额和利率水平,有借贷双方及见证担保人签章。对于贫苦农民因灾受损有时也减免利息。在埃及,直到公元前9世纪才出现有息贷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