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工场创始人肖睿专访:北美大数据 为未来世界培养人才( 二 )

谈历史|人工智能的三起三落 与大数据的历史渊源

作为专注互联网领域的学家,肖睿也算互联网风雨60余年的见证者之一。

“在最早有计算机的时候,大家就在想,可不可以让计算机实现人类的智能,像人来一样思考。”1956年研究人员正式提出人工智能学科,自此之后,便不断赋予这门学科鲜活的生命力。

当时,大家都觉得人工智能无所不能,也做了一些定理机器证明的工作,这是一起。“人工智能”学科诞生之后,IBM公司“深蓝”电脑击败了人类的世界国际象棋冠军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一个完美表现。但是很快,专家没有挖掘出更多的可用的操作,这时候的人工智能整个应用和研究进入到一个低潮期。

就这样沉寂了几十年之后,在80年代,人工智能再一次大众的视野,应用于知识表达和专家系统方面,它主要是通过逻辑推理、专家的知识表达做一些专家系统,比方说给人看病、探矿,或者一些重要的商业决策。但是最后在应用上还是有一些限制。所以在90年代进入21世纪的时候,人工智能就陷入了第二个低谷。

人工智能的第三波浪潮从2000年起开始酝酿。在2006年,深度网络(deep network)和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概念的提出,神经网络又开始焕发一轮新的生命。建立在这种环境下的人工智能显得尤为可靠,这是基于数字数学的机器学习,也就是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而到目前为止第三波浪潮愈演愈烈,持续发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