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醒龙:文学首先是写作者 个人内心的需要( 四 )

羊城晚报:您的作品比如《天行者》《黄冈秘卷》,都涉及湖北地域与历史,这在当下的地域性意义是什么?

刘醒龙:经验是想象的最初来源。即使是科幻类也是如此。

文学之所以是一切艺术之母,在于它的经验更具有普遍性,更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也是由于文学中的经验更加可靠和可行。一种新的作品背后,必然是对经验的独特发现。过去大家都一直认为我只能写乡村。2014年,《蟠虺》出版后,满世界一片惊讶,大家都没有想到我会写这样一部作品。别人觉得奇怪,自己却认为十分正常,别人不清楚我已从新的经验那里获得前所未有的灵感。

内地导演缺少真正的都市经验

羊城晚报:在中国文学史上,乡土题材的小说占了很重要的位置,它会不会被都市文学所取代?

刘醒龙:首先要弄明白,我们认为的“乡村”什么?看上去文学是建立在“乡村”的基础上,其实是对自身、对生命的缘起、对生命最终的安放的感怀与认知。人出于灵魂需要,在之前的现实里,乡村很自然地成为不可替代的描写对象。中国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出现真正好的城市文学作品,就在于城市很难给人以故土故乡的归宿感。城市能给人以生我养我的感觉,可以回归、可以安放的感觉,目前还没有做到。2013年,我是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那一届的最佳故事片《中国合伙人》是中国香港的陈可辛导演的。有些中国内地导演很奇怪,为什么生活在北京上海这些大都市的内地导演就导不出来?我跟他们讲了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因为内地导演缺少真正的都市经验。陈可辛在香港,他的都市经验更加丰富成熟,而内地导演在整体经验上还没有做好准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