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醒龙:文学首先是写作者 个人内心的需要( 五 )

羊城晚报:从创作上来看,您怎么评价您所在的“50后”作家群体?它的特点是什么样的?

刘醒龙:“50后”作家在写作中的胸怀可能更大一些,视野也更阔一些,想到的自我之外的东西多一些。文学不全是书斋里的事。信息社会的新生代作家,尽管待在家里,有一台电脑,对全世界所有事情可以无所不知,但文学之事,必须亲临现场,感同身受。就像老板招工需要面试一下,有时候就需要两个人对个眼儿。四目相对时的判断,很难用语言来表示,却能够在一瞬间里,察觉对方合适和不合适。一个人在互联网线上与线下,判若两人,这种事例太多了。写作者需要最大限度地还原现场,这一点是互联网所做不到的。在这一点上,“50后”作家更具优势。

不想写长篇小说的作家不是好作家

羊城晚报:近年来您以长篇小说创作为主,如何评价中国作家的“长篇崇拜”情结?

刘醒龙:这就像我们做一个背包客,平常可以到广东的白云山上看看,但我们内心最想去的地方,哪怕一辈子可能都去不了,但想一想总是可以的,那就是珠穆朗玛峰。各行各业都有自身的崇拜。某种意义上来讲,不想写长篇小说的作家不是好作家,就像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样。长篇小说从难度上来说,确实就是独一无二的,长篇小说在文学各种文本里面,它的境界应该是最高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