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经济学|人民币汇率70年:外汇冲销与成本转移

科技频道提示您本文原始标题是:流动性经济学|人民币汇率70年:外汇冲销与成本转移

我们似乎对外汇储备有一种独特的情愫,将其作为安身立命之基本要素,作为中国经济健康与否、风险可控与否的重要指标。殊不知,官方储备破1万亿也才是2006年的事情。1994年汇率并轨制度改革时,市场预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破九望十”,但结果却是缓慢升值,而那时中国的官方外汇储备余额只有210亿(1993年底)。所以,外汇储备并不是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和构建中国经济“防火墙”的必要条件。早在2006年,官方就已经明确,中国已经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初期的外汇储备不足的矛盾转变为外汇储备过快积累的矛盾(相对于进口需求而言),并专门成立外汇储备保值增值小组(2006年)和主权财富基金(2007年9月),以防止本币计价的外汇储备的贬值。其直接触发因素就是2005年“7?21汇改”后人民币兑美元的单边升值。

导致中国外汇储备快速积累的直接原因包括: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含错误与遗漏账户)的“双顺差”、人民币汇率制度、强制结售汇和国内的金融抑制等一篮子制度安排。这增加了央行外汇冲销的成本,影响了货币政策对内目标——物价稳定——的实现。所以,央行始终是坚定的“改革派”,主张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让人民币有序升值,回归均衡。本文主要从外汇冲销的角度,阐述央行坚定推行汇率市场化改革的逻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