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经济学|人民币汇率70年:外汇冲销与成本转移( 三 )

流动性经济学|人民币汇率70年:外汇冲销与成本转移

图1:官方外汇储备积累的路径 数据来源:CEIC,东方证券在人民币汇率缺乏弹性的情况下,无论是储备积累速度过快还是下降速度过快,央行都面临困境,前者增加冲销的成本,致使央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引发通胀风险,后者则带来通缩压力,还可能引发货币危机。所以,央行一以贯之地推行汇率制度改革。当人民币汇率不再低估和持续单边升值,市场也就不会形成人民币长期持续升值的预期,资本也就不会持续流入,特别是短期的投机性资本。当人民币的日浮动区间从 [-0.3%,0.3%]扩大到 [-2%,2%],央行作为对手方买卖外汇的紧迫性就大大降低了。

在“三元悖论”的框架下,中国选择的是“中间解”,而非“角点解”,即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有条件的资本项目可兑换,以及货币政策自主。1994年建立市场经济以来,人民币汇率的弹性越来越大,经常项目于上世纪末已经基本实现可兑换,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不断提高,原计划于2020年实现自由兑换,但现在的说法是“有条件的自由兑换”,可兑换项目占比越来越高。保证这种组合有效的一个关键就是央行的外汇冲销政策,这只能是一种过渡期的安排。一定程度上,它牺牲了货币政策对外的自主性,以维持对内的自主性。对外,在人民币汇率出现较大的升值或贬值压力时,央行就需要出售或购买外汇,以此保证对内宽松或紧缩,实现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目标。一个显而易见的代价就是国际收支的失衡,而隐性的成本便是冲销政策的直接成本,以及这种制度安排所产生的金融抑制所带来的效率损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