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跨界捞金,“火锅”背后的资本布局( 二 )

2018年9月,海底捞在香港上市,创造了全球餐饮业的IPO纪录,并以在中国和全球中式餐饮市场的营收净值及最快增速,在2019年8月29日,将身价138亿美元的张勇推向新加坡首富的位置。

然而,“火锅”并非张勇商业版图中的唯一一张牌,以“火锅”为中心,海底捞有着更宏大的资本布局。

以四张桌子创业发展为“火锅帝国”

海底捞的商业版图是从四张火锅桌展开的。

1994年,四川简阳。张勇、舒萍夫妇、施永宏、李海燕夫妇凑了8000元置办了四张火锅桌,创办了海底捞。尽管当时张勇并没有出资金,但还是四人均分股份,每人持有25%的股份,收益风险共担。

在海底捞成立的最初几年,更像个草台班子,没有一套体系化的管理方式。但其独具特色的“家文化”广为人知。当时,海底捞员工“三餐有专厨,受伤生病有人管,逢年过节员工父母有奖金,离职店长还给“嫁妆”等种种优厚待遇让同行艳羡不已。在业内,海底捞员工的幸福指数似乎是最高的。

此外,海底捞还创造了“机会面前,人人平等”的晋升风格。高管基本上都是从基层做起,厨师、洗碗工等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走上高管岗位的比比皆是。这种“家文化”和“机会均等制”,从某种程度上,换来了团队凝聚力的增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