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跨界捞金,“火锅”背后的资本布局( 三 )

然而,“亲情”换不来业绩。过于宽松的管理风格的结果之一,就是净利润的大幅下滑。2009年,海底捞的营收高达10亿,净利润却只有7000万,远低于30%的同业净利润率。“危机”不期而至。2011年,海底捞的骨头汤、饮料陷入“勾兑门”,一时间,海底捞陷入前所未有的质疑声中。

这件事给了张勇很大的压力,挺过危机之后,张勇萌生了将海底捞带上市的想法。在一次公开采访中,他表示,“上市之后,碰到了惹不起的人和事,上市公司的地位和社会股东能帮帮我们。”

海底捞跨界捞金,“火锅”背后的资本布局

海底捞的上市之路并不顺利。由于行业透明度不高、销售额弹性大、存在食品安全风险等行业特点,整个餐饮企业中,除了全聚德、金陵饭店等,上市公司寥寥无几。

2012年8月,四川简阳市政府就公布过海底捞上市辅导计划,然而之后就没有了消息。

在这一年,海底捞在新加坡开设了首家海外分店。张勇也从美国“深造”回来,开始重塑海底捞的管理模式及公司文化。其中,在业内产生一定影响力的是实施“计件工资制”,学习”稻盛和夫”的“阿米巴模式”,启动分店裂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