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少功:情怀就是你关切的半径( 三 )

傅小平:有20年的时间跨度,很多想法都会起变化。不过,作为一个亲历者,你写77级,一定会有人好奇,里面写到的人物、故事有没有原型?

韩少功:我本科那个班,有六十来位同学,全年级有两百多位,至今为止,没有人来“对号入座”。可见这是一个虚构的东西。但在我的小说里,大部分人物都有原型——只是这些原型会被改造、被推演、被夸张、被拼接、被举一反三。原型是种子,最后完成的形象是树苗。我从来都不习惯凭空虚构,更不擅长依托档案资料去写汉朝、唐朝、火星人什么的。我喜欢小说里那种细致入微、结结实实的逼真感。要做到这一点,没有原型依托,就会很困难,写起来不兴奋,也累人得多。

傅小平:评论家许子东在《当代小说阅读笔记》中说“韩少功在骨子是个‘知青作家’”。因为不管你的写作有多大变化,“知青一代”始终是你表达的中心或重心,也是你思考的原点。

韩少功:这一代人就是我最熟悉、最切近、最有发言资格的。我要面对现实,不面对它还能面对什么?我要写,不靠它还能靠什么?如果这道题我做不出,却夸口换一张卷子就能拿高分,不会有人相信的。何况这个考题有点意思,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就在这几十年,就在这两三代人身上,确实值得复盘和琢磨。这就像你同一个好友,在下大雨的深夜回忆往事,床头对床头,聊得感慨不已,不也是一大乐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