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少功:情怀就是你关切的半径( 五 )

傅小平:你似乎从60岁往后,或者说从《日夜书》开始,就进入了一个回望的创作阶段。你都是从早年的经历出发,用长篇的体量来审视、解剖我们这个时代。这是不是说,你这十来年的创作里,是在有意识地对知青一代以及更广阔的时代做一个梳理?

韩少功:倒不一定有精心的预谋和选择,只是贴着感受走,听从自己的内心,自然就会这样了。当然,注重自己的第一手经验,理解也不一定对,有时也可能出现当局者迷的情况。但哪怕把自己的误解和无知记录下来,交给读者和历史,那也是一种责任吧。

傅小平:豆瓣上有网友评论说,《修改过程》是“回忆之书,审视之书,嘲讽挖苦之书,犹疑不定之书”。小说里,记忆力绝佳的中文系主任肖鹏,感觉记忆力消退之后,因为担心失去记忆,所以开始写作。这样的构思,像是包含了某种隐喻性。你有没有肖鹏这样的紧迫感,担心自己再不回忆就晚了?肖鹏的所谓回忆,算不算他经历过虚无后的自我拯救?

韩少功:虚无主义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一种思想暗潮。问题是,虚无主义看上去是一个狂欢节,但只要没有虚无到自杀,没把自己彻底虚无掉,一旦时间长了,就是漫长的不能承受之轻。肖鹏应该是能理解这一点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