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泉州从工业基础“一穷二白”迈向制造业大市( 二 )

从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到小康富裕

“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处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北宋·谢履《泉南歌》)。这样的自然经济状况,形成了泉州独特的人文历史。1949年全市GDP1.33亿元,1978年人均GDP排在全省末位。发展到2018年,全市GDP达8468亿元、占全省23.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两成和四成。

从工业基础一穷二白到制造业大市

新中国成立时,泉州工业大部分是手工作坊,又地处海防前线,常年投资少,工业基础长期薄弱。改革开放以来,泉州抓住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旗帜鲜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蕴藏在侨乡大地的商品经济意识被唤醒了。一批农民卷起裤管、洗脚上岸,做起了“小商品、大市场”,拉开了“三来一补”的乡村工业化,民营经济迅速成长。1978年到2018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7.3%,1993年甚至一年就翻了一番。2018年,工业规模1.82万亿、约占全省1/3,形成了纺织服装、鞋业、建材家居、食品饮料、工艺制品、机械装备、石油化工7个千亿产业集群。

从“乡镇企业一枝花”到县域经济竞相发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