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泉州从工业基础“一穷二白”迈向制造业大市( 三 )

1984年泉州诞生了全省首个亿元镇——陈埭镇,被誉为“乡镇企业一枝花”。当时,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泉州也素有亲帮亲、邻带邻、抱团发展的传统,纺织服装、鞋业、建材家居等迅速发展,形成一县为主、多县分布、成龙配套的产业集群。县域经济蓬勃发展,晋江、石狮、南安、惠安、安溪5县(市)多次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2017年晋江成功申办第十八届世中运,1998年上海曾经举办第十一届世中运,晋江作为县级市举办世中运,充分说明了福建县域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

从“南北一条街”到环湾城市格局

泉州市民把当年老城区描述为“一二三”,即“南北一条街、东西两座塔、路上三岗亭”。1978年,建成区仅7.74平方公里,相当于宋元时期的规模。今天的泉州,古城实施“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国家试点,新城“沿江、环湾、面海”发展,环湾建成区面积226平方公里,人口189万。海陆空综合交通体系完善,泉州晋江机场旅客吞吐量超过744万人次,在全国235个通航机场中排名42位,2018年增速全民航第一;港口吞吐量1.3亿吨;铁路通车里程360公里;19条高速公路通达全境,绝大多数乡镇都能在20分钟内上高速。泉州曾经“市井十洲人”,也沉寂过几个世纪,正是改革开放,正是“一带一路”建设,泉州成为当代海丝战略支点城市之一,相继举办中阿城市论坛、海丝国际艺术节、金砖国家治国理政研讨会等重要活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