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泉州从工业基础“一穷二白”迈向制造业大市( 五 )

抓创新驱动,加快“三个赋能”。泉州是全国重要的消费品制造基地,民生消费品永远有市场。当然,前途是新价值制造,是新材料、新零售、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的广泛渗透应用。这些又要靠人才技术,近几年泉州引进建设中科院、华中科大等14家大院大所和石墨烯研究院等44家新型研发机构,突出“以用为本”,着眼于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有力助推了产业“三个赋能”。

生产赋能,通过机器换工,从人工车间到智能车间。2013年开始,在科技部、工信部、中国工程院等国家部委和省里的大力支持下,全方位推广“数控一代”应用。一家一家帮企业算经济账、逐行业推广,全市已有超50%的规上企业参与。6年来,共推广工业机器人近9000台,建成数字化生产线近700条、智能车间近百个。头三年,主要是单个生产环节改进,效果立竿见影。投入少的只要数十万,企业减少用工30%以上,一般两三年就可回本。比如,采用智能化一体鞋面编织横机,1台机器可替代15人,1人可操作8~10台机器,单调、强度大、环境差的工序可让机器代替。近三年,主要推广数字化生产线、智能车间,线上定制、线下生产成为可能,企业生产场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三年来,泉州的纺织鞋服、建材家居全员劳动生产率分别提升58%和76%。比如,九牧的一家智能工厂,甚至可以关灯生产,7万平方米厂房,每年可定制化生产100万套沐浴房、20万套浴缸。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