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泉州从工业基础“一穷二白”迈向制造业大市( 四 )

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泉州取得“四个一”的进步和变化,都是在党中央、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海内海外泉州人团结拼搏、艰苦创业的结果。世纪之交是泉州经济社会发展十分关键的时期,泉州迎来了加入WTO的机遇,也面临着“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企业家有了相当的积累,“创二代”开始接棒,怎样继续新一轮创业,引发了泉州人的再思考。17年来,泉州深入践行“晋江经验”,全市GDP增长了5倍,工业增加值增长了6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出口都增长了10倍。

党的十八大以来,泉州坚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传承弘扬“晋江经验”,始终坚持实体经济当家,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总体实现稳中有进、稳中蓄力。2013-2018年,GDP年均增长9.3%,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0.1%,亿元企业数从1704家增加到2692家,制造业占GDP比重稳定在50%左右。

抓产业链,做强“三个板块”。泉州企业家的一大特点就是务实实干,专注做实业。致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认真梳理产业链条,大抓高新建链、传统强链、重化补链。2013年以来工业投资占固投稳定在35%左右,年均增长17%,去年高新技术、石油化工投资增长均超40%。目前,投资超30亿的在建制造业项目16个,其中超百亿5个,总投资1300亿元。具体做法有三方面:高新板块抓建链。重点抓集成电路、化合物半导体等,努力在技术迭代周期内把产业链做起来。集成电路链条,基本涵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装备材料—终端应用”全产业链,化合物半导体链条形成系列化项目,并延伸到光子、激光、封测、特种气体等领域。近年来,高新产值年均增长近20%,去年近3000亿元。传统板块抓强链。泉州已形成了集群优势,重点是加快构建产业生态圈:一方面,提升产业链韧性,把功能性纤维、高端染整、精品制造等关键环节补起来,目前在建化纤、染整、鞋材等中间项目14个、总投资200亿元;另一方面,提升协作配套水平,把龙头、代工、专精特新等环节做强,完善供应链金融、现代物流体系、公共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配套,形成“搬”不走的优势。比如,安踏智能一体化项目,包括四个中心,高端制造中心、配送中心、研发中心、展示中心,其中配送中心可支撑超500亿的业务规模,总仓直配全国超万家门店。这样的一体化项目还有10多个,是供应链的核心环节,有利于企业把“祖厝”和“根”留在泉州。重化板块抓补链。主要是石化产业和机械装备产业。泉州有联合石化、中化两大“油头”,重点是延伸“化尾”,把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等环节补起来,这几年抓了乙烯、芳烃等23个重点项目。机械装备主要是从用到造发展起来的,特色是轻工装备,许多领域在全国领先,是全国针织大圆机、砖机、制鞋机等的主要生产基地,工信部和省里认定细分领域单项冠军7家。这几年机械装备产值保持两位数增长,2018年达2000亿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