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历史】从《瓦森纳协定》看中芯、华虹的崛起( 七 )

往后年间 , 在高层多次洗牌后 , 中芯国际重整旗鼓并大力投入自主研发 , 不断攻克难关 , 深耕主流技术 。 目前 , 虽然与业界最新的7nm还有不小的差距 , 但在梁孟松博士加入后 , 中芯国际今年有望正式量产14nm工艺 , 进一步提升中国造芯水平 , 追赶晶圆代工第一梯队 。

据研调机构集邦旗下拓墣产业研究院统计 , 在2019年第三季度全球前十大晶圆代工厂营收排名中 , 中芯国际排在第五位 , 华虹半导体位列第七 。 那么华虹又是如何达到这一高度的呢?

中“华”另一道彩“虹”

上世纪90年代末期 , 华虹看准了中国当时对中低端芯片的需求 , 与NEC合作将产线升级至0.5-0.35微米 , 并承接了政务系统所需的IC卡(如社保卡、一卡通等)、中移动SIM卡等国产研发需求 。

另外 , 华虹还与日资合作伙伴做半导体元器件销售 , 一方面为在中国的日本电子企业提供本地化服务 , 另一方面 , 为自己的产线寻找加工需求 。

1999年 , 华虹在国内率先开发出了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非接触式IC卡芯片 , 成功应用于上海公交一卡通项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