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金融百年误解:价值投资教条化 本意是科学投资( 七 )

五、清盘

巴菲特是价值投资者信仰的明灯。1969年,干了18年私募基金的巴菲特疲惫了,动摇了。他在给股东的信中说:

“我现在做的事,是我长大成人以后就一直在做的,整整18年了,消耗了我的所有时间和精力。今后的我要过一种新生活,除非我与现在做的事一刀两断,否则我适应不了今后的生活。”

现代金融百年误解:价值投资教条化 本意是科学投资

| 私募基金经理时期的巴菲特

在心灵的苦闷背后,是1969年复杂的投资环境。巴菲特觉得投资环境越来越艰难,近20年来,通过老师格雷厄姆开创的定量分析能找到的机会越来越少。他甚至苦闷到怀疑是不是自己的脑子死板过时了,以至于手握资金却投不出去。巴菲特的业绩压力越来越大。

在压力中,巴菲特选择了另辟蹊径。他觉得,有些事情是20岁想要的,但当到了60岁的时候,应该有不一样的追求。坚定如巴菲特,在四十不惑的年纪,信仰开始动摇。做私募,并不是一个好生意。39岁的巴菲特有了新的“恋爱对象”——他特别欣赏控股公司的经营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