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最幸福的事就是泡在田里( 二 )

1956年,还是湖南怀化安江农校教师的袁隆平,开始了科研生涯。

不过,科研“水太深”,刚“下水”的他,就被当时苏联生物学家“无性杂交”学说误导,走了几年弯路。直到1960年,才转而以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理论为依据,并选定杂交水稻研究方向。其中最重要的,是系统选育高产的良种。

“系统选育要选大穗子。所以每年水稻抽穗到成熟期间,我都去田里选种。”袁隆平说。这也就有了“泡”稻田的那一幕。

1961年7月的一天,“泡”稻田的袁隆平,发现了一株颗粒饱满、长着10多个8寸长稻穗、明显“鹤立鸡群”的稻株。这一定是“良种”。他小心翼翼地对“良种”进行标记、培育,期待来年亩产试验大增收。

怎知第二年,“良种”抽穗却参差不齐。失望的袁隆平,坐在田埂上,呆望着稻株百思不得其解。突然,他脑海里闪过一个灵感:自花授粉的水稻,出现了杂种后代才有的“分离”现象,是否说明自花授粉作物也有杂种优势?他赶紧记录,并反复统计稻穗参差不齐的分离比例。3∶1,完全符合孟德尔分离规律。这代表着,他选的“良种”植株,确为天然杂交稻,也说明水稻确实可能存在杂种优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