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最幸福的事就是泡在田里( 三 )

尽管当时学术界普遍否认水稻杂种优势的存在,但袁隆平还是坚信“眼见为实”。“实事求是,是做学问的态度。”他说。

为了找寻他预测的水稻雄性不育株,他每天带着夫人和学生,吃完早饭就下田,带两个馒头当午餐填肚子,一直要忙到下午4点方回家。在这样的日常生活里,他们的反复试验和积累,最终成就了袁隆平在世界杂交水稻历史上,截至目前也熠熠生辉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原来传统理论中,“自花传粉植物自交无退化,因此杂交就没有优势现象”的“魔咒”,因为袁隆平对“眼见为实”的坚持,而被打破。此后他和科研团队历尽艰辛育出的“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也获颁新中国成立后首个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

“如果此路不通,不妨换一条路走”

2014年,袁隆平为首的科研团队,又一次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这一次,是因为独创的杂交水稻“两系法”。

两系法杂交稻,是建立在一种光温敏雄性不育系基础上的育种技术。与三系法相比,作为“母亲”的“光温敏不育系”,同时充当了不育系和保持系两种角色。换言之,杂交水稻育种从“一妻两夫”,发展成为了“一妻一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