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br> 事关1亿农民,从亩产1000斤到亩产1000美金,阿里巴巴凭什么?( 六 )

一句话,农业供求的二元鸿沟,正被数字经济浪潮弥合,有技术得市场,有创新得利益,农业这个线下“最顽固的堡垒”被“互联网+技术”攻克,只是时间问题。

有底气,定义未来

毫无疑问,这场农业数字化战役才刚刚开始,昨天是历史,今天是开始,有底气定义未来,明天才什么都好使。

其中,大破大立的关键要素就两个:跨界懂行的人才、贯通技术的“中台”。

首先,哲学家康德的“人是目的,不是工具”,在数字经济时代尤其值得践行。

年初,小郝子与阿里一位高管聊天,他认为阿里这两年最大的收益,正源于一些跨界人才成长足够,大量“出活”。

他们出身于传统行业,深知其中痛点,经过几年互联网思维的“锻造”,这群“产业叛军”获得新基因,懂得用技术方法去解决痛点,谋和更多玩家的“甜蜜点”。

例如,大兴安岭南麓的内蒙古兴安盟虽然是“有机食品之乡”,但也有国家级贫困县,传统地依靠经验和手艺,大米生产效率低、质量无法控制、收益波动极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