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br> 事关1亿农民,从亩产1000斤到亩产1000美金,阿里巴巴凭什么?( 八 )

自此,业务单元将技术、数据沉淀到一个大平台,变成一个个乐高积木块,当有创新业务出现,各部门都能根据自己需要快速调度技术、数据,“搭”出自己需要的产品。

基础共通下,即便不同部门也可以迅速针对某一个特定商业目的,形成全新协同网络。

比如,阿里云“农业大脑”综合多方专家经验,声纹测定、红外温感,可通过猪的咳嗽、叫声、体温等数据作判断是否患病,预警疫情。它可以被数字农业事业部直接“拿来”,应用在所有新型猪厂,蚂蚁金服可以此判断猪厂运营状况,调整融资配给。

如今,腾讯还在为初级代码共享、减少重复开发沾沾自喜,它要打造像样的中台,赋能产业,前路漫漫。而阿里已经把中台玩得溜起,与传统行家碰撞出各种“花火”。4年时间的差距,到行业落地时,便成了天壤之别。

就像一位行业大咖说的:成功的商业,必然少不了人、方法两大要素。人不对,一切皆是枉然;方法不到位,所有努力都会打折。

目前,阿里已协助黑龙江响水等地实现“亩产1000美金”,明年还将有更多数字农业基地达成这一目标。2年前的梦想就这样变成了现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