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债权类资产认定规则(征求意见稿)》点评——严监管推动资管行业加快转型,实体经济受影响有限( 三 )

严监管的同时为市场留足空间

相比市场预期,《认定规则》总体较为严格。目前《认定规则》仍处于征求意见的阶段,有一定调整空间,但总体思路已经明确,严监管的大局不会改变。一方面,出于监管层对非标从严规范的态度,市场对于出台详细认定标准并不意外。非标具有期限、流动性和信用转换功能,透明度较低,流动性较弱,规避了宏观调控政策和资本约束等监管要求,部分投向限制性领域,影子银行特征明显。从近年来的政策倾向和官员公开表态来看,监管层对于非标的态度明确,从严规范是主流,但也肯定了非标的存在具有合理性,为避免影响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融资,监管层把握了政策节奏和力度,防止政策叠加共振,避免资管业务沦为变相的信贷业务,防控影子银行风险。另一方面,此次《认定规则》将银登中心的信贷资产项目流转、北登所债权融资计划等“非非标”明确划定为非标,相比于市场此前曾认为“非非标”可能会被监管放行的预期也更加严格,这也反映出监管层严控金融领域风险的决心,对《资管新规》进一步落实有着重大意义。

在严监管的同时,《认定规则》也为市场留足空间。一方面,《认定规则》对于标准化债权的认定并非是“一刀切”,而是提出符合标准化债权的五项条件,均可以向人民银行提出标准化债权类资产认定申请,再由人民银行会同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根据《认定规则》所列条件及有关规定进行认定。另一方面,《认定规则》同时做出了过渡期安排,在《资管新规》的过渡期内,对于《认定规则》发布前存量的“未被纳入本规则发布前金融监督管理部门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统计范围的资产”,可豁免非标资产投资的期限匹配、限额管理、集中度管理、信息披露等监管要求,但对于发布后新增的,不予以豁免。总体来看,《认定规则》对于标准化债权资产的认定是开放的,充分尊重了市场参与者及基础设施机构的意愿,同时做出了过渡期安排,保证市场的平稳过渡,在严监管的同时也为市场留出了空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