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R改革后,中国降息空间从一维变成四维︱实话世经( 二 )

LPR改革后,中国降息空间从一维变成四维︱实话世经

裂变:LPR改革后,降息空间一分为四

2019年年初至今,一方面,以“利率并轨”为主线,中国利率传导机制改革大步疾行。另一方面,市场降息预期几番高涨,却又不断落空。尤其是LPR形成机制改革以来,央行对MLF利率的按兵不动,更是令市场费解。两者鲜明对比之下,表明值此改革奋进之时,传统的分析思路已经难以读懂“新式”降息,亟待新的研究框架。9月24日,中国央行行长易纲强调,中国货币政策既要“稳当前”,又要“考虑到长远”,再次凸显兼顾长短期政策目标的施政思路。基于此,我们认为,以本次LPR形成机制改革为起点,降息空间已经由一维分裂为“途径-期限”的四维空间,进而深刻影响了降息立场、时机和形式的选择。

第一、二维度:市场化降息的长、短期空间。LPR改革对降息的深刻重塑,首先是完成了市场化降息与政策性降息的分离。在以贷款基准利率为“锚”的旧时代,市场利率的走向牢牢绑定于政策利率,因此只有政策性降息,不存在市场化降息。而在改革之后,LPR报价由MLF利率和市场化加点共同决定。此举既扩展了市场利率定价的自由,也赋予了市场自主降息的权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