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R改革后,中国降息空间从一维变成四维︱实话世经( 四 )

逻辑:降息的四维空间开闭轮动

基于上述新框架,可以进一步地分析未来中国降息空间的结构化特征。而这一分析,也将有助于理清当前央行在市场化降息和政策性降息上的差异化取向。

从短期来看,市场化降息空间打开,而政策性降息空间不足。LPR形成机制改革后,随着贷款利率的隐性上限被真正打破,前文所述的“挤水分”过程开始进行,市场加点驱动信贷利率逐步下降,以匹配真实的资金供求情况。2019年 8月20日至今,第一、二次LPR报价分别下降6个和5个基点。但是,政策性降息却面临较为复杂的局面。在外部风险层面,中美利差重回舒适区间,并未制约降息空间。但是,在内部风险层面,2019年7月以来,中国的资金收益率曲线趋于扁平化,导致期限利差大幅趋窄。并且,据我们测算,本轮降准仅能对银行净利息收益率带来0.7个基点的改善,难以对冲LPR报价下调已累计造成的逾3.5个基点的净利息收益率损失。因此,内部风险短期内难以舒缓。受此影响,政策性降息并非合理之选。这解释了为何当前央行积极引导市场化降息,却在MLF利率上保持定力。

从长期来看,市场化降息空间缓释,而政策性降息空间打开。正如上文所述,在经年累积而成的“水分”被挤出后,想要进一步推动市场化降息,则需要啃下以改革方式降低FTP的“硬骨头”,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较之于短期的一次性红利释放,长期的市场化降息将进入慢行状态。但是,两大因素正在扩展政策性降息的长期空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