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R改革后,中国降息空间从一维变成四维︱实话世经( 三 )

进一步来看,市场化降息的空间可以分为短期和长期。短期层面,LPR改革打破信贷利率的隐性下限,利率中偏离市场实际需求的虚高水分被挤出,从而形成了降息空间。长期层面,仅是“挤水分”并不足够,要想进一步持续降低实体经济的信贷利率,则需要啃“硬骨头”。这个“硬骨头”就是金融机构的内部资金成本,即FTP(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利率。只有促使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提高资产负债管理能力、资金运用效率和资金定价能力,才能持续降低内部资金成本,进而为市场化降息、金融体系让利实体经济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第三、四维度:政策性降息的长、短期空间。在LPR改革之后,政策性降息便是调降MLF利率,在含义上更接近传统意义上的降息。当前的较多降息预期也主要围绕其展开。在新阶段,政策性降息的空间也将分为长短两个维度。长期层面,降息空间的大小将取决于央行最根本的两大长期政策目标,即维护物价水平稳定和保障经济平稳增长。短期层面,则主要是防范内外两大风险。外部是防止利率政策调整的失时、失度,导致人民币汇率的失稳。内部则是防止期限利差变动的失序,导致金融机构的失稳。

在本次LPR改革之后,货币政策的价格型调控有望形成“双抓手+双路径”的新体系。路径一是以逆回购利率为抓手,调控货币市场利率,政策信号从短端利率向长端传递。路径二则是以MLF利率为抓手,调控LPR和信贷利率,政策信号从长端利率向短端传递。因此,如果MLF利率的调降不能与货币市场的情况相协调,则会导致长短端利率信号冲突,引发期限利率差过度收窄,继而冲击金融机构的稳定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