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天堂没有抑郁症!焦虑、抑郁压力大时怎么办?( 五 )

以此为基础,ACT 将心理事件看作是个体与语境之间一系列的互动。因此,如果仅仅只是去分析问题行为问题的症状表现,实际上是脱离了心理事件发生的语境,错过了认识问题的本质和解决途径。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在ACT 中,即便心理事件在形式上是“消极的”、“非理性的”,甚至是“异常的”“有问题的”,治疗师也都明显保持着开放接纳的态度。

如抑郁症患者“尝试自杀”的行为,在ACT看来具有某些特殊的心理功能,如可以引发重视关注,可以被支持帮助等。此外,ACT的功能性语境主义和科学实用主义态度也非常看重我们重视的生活领域,ACT鼓励我们投入到自己想要的生活中去,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

ACT 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关系框架理论(RFT),是有关人类言语和认知的一个全面的功能性语境模式。RFT 认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产生了言语,无论是现实社会生活还是内心世界,言语无处不在,了解言语和认知是了解人类行为的关键,言语是人类沟通的桥梁,也是心理痛苦的根源。人类在建立关系框架上具有非凡的能力。

关系框架具有三个主要特征: 第一,“相互推衍性”,即如果A=B,那么B=A,比如一个人曾被狗咬过,觉得“狗”与“危险”相关;当别人说起“危险”时,可能他第一反应就想到了“狗”。第二,“联合推衍性”,即如果A=B,B=C,那么A=C。比如一个人曾在公园被狗咬过,觉得“公园”与“狗”相关,“狗”与“危险”相关,所以“公园”与“危险”相关,也许以后就再也不敢去公园了。第三,“刺激功能转换”。关系能传递的不止是文字概念之间的关系,还会引发事件的其他属性或身心反应。比如上面的例子,也许还没见到狗,一听到狗叫就会精神紧张、心跳加快、想躲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