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结束了,但AI的退货“打怪之旅”刚刚开始( 六 )

首先 , 退货率与消费者的主观意愿紧密相关 , 不像出行数据、工业生产等流程化强的场景一样 , 可以被快速数据化然后交给神经网络去学习 , 退货往往会在商品从商家到用户的运动状态过程中发生 , 随机性很强 。

“双十一奥数题”交卷时没算清买贵了 , 退!脑子一热买多了 , 退!隔壁老王下的单一小时就到了 , 我居然等了6小时6分钟6秒?退!老公/爸妈/老婆说不好看 , 退!……退货理由千奇百怪 , 只能被概率化地总结 , 要精准指导决策还不太现实 。

同时 , 平台也很难对“退货率”做出有效的治理对策 。 与海外电商不同 , 中国电商行业某种程度上也有着社会基础设施的公共作用 , 单纯出于商业考虑就像亚马逊那样拒绝为用户服务 , 分分钟12315警告!抬高售价来弥补服务成本又会导致消费者出逃到对家平台 。 所以 , 目前各大平台也只会对退款率高的用户做出信用降级、限制次数或购买额度、停发优惠券等措施 , 直接“炸号”的极端操作是万万不敢的 。

更进一步 , 较之平台物流或小微商家物流 , 退货行为往往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 随机性、分散性更高 。 无论是平台自营履行体系 , 还是合作物流机构 , 单次回收成本都会明显上升 。 机器人拣货员、无人机配送员、自动化仓储系统等“黑科技” , 在这一环节能够发挥的效率提升价值十分有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