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最低价中标”不改,谈什么工匠精神、中国制造!( 八 )

从以上法条可以看出 , 我国实施的评标方法并不唯一 。 那么 , 为何在实际操作中 , 价格往往成为评标的唯一要素?

——担心“说不清”“犯错误” , 规避“履职风险” , 是一些地方和企业倾向于“最低价中标”的重要原因 。

“大家都痛恨‘最低价中标’ , 可是产业链上每一环都在搞‘最低价中标’ , 因为你不搞低价 , 审计可能会审你!现在大力反腐 , 谁敢采购高质但高价的?虽说这完全是两回事 , 但别人都是‘最低价中标’ , 就怕咱有时候说不清啊 。 ”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王平说 。

张智也表示 , 尽管现在政府采购只重视价格有客观原因 , 即产品质量只有使用起来才能检验 , 但更重要的还是“招标方普遍认为 , 价格低不犯错误” 。

——市场质量监管缺位、不到位 , 也是“最低价中标”大行其道的助力 。

从招标到中标 , 从施工到竣工 , 我国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可谓全覆盖 。 但依然有一些伪劣产品能“一路畅通” , 这往往与执法不严或惩处力度较低有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