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能力屡遭质疑,最严政策监管下,腾讯游戏割臂求生( 二 )

在目前的行业氛围和经济环境下 , “Spark More/去发现 , 无限可能”的品牌转型背后是否意味着什么?

游戏“妖魔化”淡去的辛酸

2018年11月3日 , IG为中国赢得了第一个英雄联盟全球决赛冠军 。 《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IG夺冠 , 为何这么多人热泪盈眶?》的文章 , 内容谈及关于电子竞技偏见持续了十多年的一些问题 。 虽然它明确指出了应该区分“竞技”和“游戏” , 但这种态度或多或少有为电子竞技正名的意蕴 。

回顾2000年 , 很多电子竞技爱好者和游戏玩家就清楚地明白了这一转变的辛酸和泪水 。 当年 , 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电脑游戏 , 瞄准孩子的“电子海洛因”》 , 详细描述了记者对电玩室的“暗访” 。 此后 , 游戏成瘾和暴力内容等容易对未成年人造成的负面效应 , 彻底烙下了外界对整个游戏行业偏见的烙印 。

从抵制到质疑 , 从开玩笑到跟风 , 电子竞技舆论心态的转变 , 是对一批职业玩家的认可 , 而更深层次的背后 , 实际上是中国游戏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商业驱动力 。 在外界的偏见和冲突下 , 游戏产业正在崛起 。 同时 , 它给玩家带来的精神满足感和自身创造的商业价值也逐渐减少了固有的偏见 , 帮助公众建立起相对理性的认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