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哲谈晚清的世界知识及传播( 二 )

\r\n应该怎样理解您著作中提出的近代中国的“世界知识”与“知识仓库”之说以及您在其背后所设置的问题意识?\r\n潘光哲:\r\n大清帝国和东亚世界在十九世纪遭受的挑战与引发变化 , 前所未有 , 怎么理解这段历史的后续效应?拙著可以说是对这个历史问题的一种回答方式 。 \r\n如本书导论之始 , 举引了两位十九世纪东亚世界的卓异之士:佐久间象山和康有为 , 如何假借俄罗斯彼得大帝的例证 , 取为楷模 , 替自己的国族构思图存求强方案 。 佐久间与康有为对彼得大帝的理解是否“正确” , 并不重要;重要的是 , 这两位在具体的时空背景里堪称第一流的思想家 , 究竟是在什么样的知识凭借(基础?依据?)之上 , 开展他们为因应世变而构思想象的观念旅程?我的诠释是 , 就在当时 , 凡是有心知晓世事 , 探究世变由来 , 思考因应之道 , 共向同循的 , 乃是可以名之曰追求“世界知识”的思想道路 。 在他们具体身处的生活世界里 , 确实存在着前所未知的知识天地 , 或是寰宇情势 , 或为新兴学问 , 乃至于新式传播媒介提供的讯息 , 好似广袤无涯 , 总可吸引有心好奇之士探其究竟 , 明其奥妙 。 \r\n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