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哲谈晚清的世界知识及传播( 六 )

\r\n(这套史料“原汁原味”地展现《时务报》编者和读者之间的多重响应样态与具体场景 , 本书未多涉及 , 略有不足 , 读者如有兴味 , 另可参考:潘光哲 , 《晚清士人的西学阅读史(一八三三~一八九八)》 , 南京:凤凰出版社 , 2019年修改增订本)\r\n 。 因此 , 即便近现代报章的不少读者来信 , 恐怕是编者编造的(如刘半农、钱玄同在《新青年》上演出的双簧戏) , 我们可以想见 , 《时务报》的读者确实满怀着兴奋之心 , 透过阅读讨论“世界知识”与它的编者进行往来互动 。 \r\n

\r\n《创造近代中国的“世界知识”》\r\n您在书中指出 , 很多当时流行的概念是以比附中国经典的形式出现 , 这些比附对时人理解西学既有帮助 , 应该也有很多误导 , 是这样吗?\r\n约略言之 , 明清时代的“西学中源论” , 流行一时 , 如本书提到的张自牧与他的主要撰述:《瀛海论》和《蠡测卮言》 , 即是个中名著 。 张自牧系统地从各个文化生活领域(如宗教、纪元方式、货币、文字、政治制度等)举出大量例证 , 相互对比 , 企图论说中国与西方的差异 。 虽然 , 他的中心意旨是呈现“华夏中心本位”世界观的具体象征 , 却具体展现“以中释西”的思惟方式

推荐阅读